7月11日,由青海师范大学、青海省人民政府-北京师范大学高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以下简称“高科院”)主办,青海师范大学体育学院、青海省体育科学学会、青海省体育科学研究所承办的“2023年高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暑期系列交流会--高原运动与健康研讨会”在我校城北校区隆重召开。我校副校长董占明出席开幕式并致辞,青海省科协副主席张晓蕾、西安体育学院副校长刘新民、青海文化旅游厅二级巡视员马金刚等出席会议,来自北京体育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西藏大学、日本仙台大学、青海省高原医学研究院、青海省体育科学学会、青海省轻工业研究所的领导、科研人员和高科院科研团队成员、我校师生220余人参加会议。
本次研讨会以“国际视角下的环境、运动与健康促进”为主题,邀请日本仙台大学、北京体育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安体育学院、西藏大学、西北师范大学、青海省高原医学研究院等国内外相关领域的专家,围绕高原训练、高原旅游、高原生理、高原健康、高原脑科学研究等前沿领域,采用线上线下直播会议方式进行了交流研讨。专家学者们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高校体育事业发展的定位、高原旅游与赛事发展、高原地区体育锻炼习惯的血清代谢谱特征、高原脑科学研究进展与展望、世居高原及亚高原老年人体质特征和健康研究、高原训练发展与未来等主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西安体育学院刘新民教授结合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高校体育事业的发展定位作了深度讲解,提出在新时代新征程中,高校体育工作须站在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高度,着眼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实现教育强国梦、体育强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体育学科的贡献。
马金刚教授结合青海及全国体育赛事状况作了主题报告,针对今后我省体育旅游赛事的发展,提出将赛事与市场以及产业链的关联要素进行技术融合的思路。他指出,我省体育赛事推动体育产业的发展,形成全域化的体育旅游产品体系,以促进常态化运营,最终实现体育旅游产业发展驱动要素的质变和跃升,形成融合效应。
北京体育大学毛杉杉教授分享了高原地区不同体育锻炼习惯绝经后女性的血清代谢谱特征研究成果。她认为,经常性有规律的有氧舞蹈锻炼对人体多种血清代谢物、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的生物合成通路以及炎症和氧化应激状态产生一定影响,从而改善心肺适能和健康,增强抗疲劳能力。
日本仙台大学马冬梅博士深入阐释了高原与平原环境下的心流体验研究。她提出,人群在高原暴露期间会出现情绪状态的不利变化以及精神表现受损,在高海拔地区的情绪将随着时间的推移,由欢欣愉悦逐渐演变为争吵、易怒、焦虑和冷漠,与平原人群相比,高海拔人群的焦虑、愤怒和疲劳程度更高,积极情绪与活力的比例较低,这类研究值得重视。
西藏大学教授、高科院科研团队带头人马海林作了高原脑科学研究进展与展望的主题报告,他就高海拔暴露对高原居民认知功能的影响,神经生理机制在长期高海拔暴露下影响注意功能的生理基础,高海拔地区个体心肺健康水平对注意功能的影响等前沿研究进行了交流分享。
西北师范大学郝莹教授围绕世居高原、亚高原老年人体质特征与健康促进研究,提出高原老年人应该注意调节饮食结构和控制不良的生活习惯,应加强腹部肌肉力量锻炼,控制体重,减小腹部皮脂厚度。同时,注重核心力量和平衡能力的提升,协调发展身体素质,降低老年人发生跌倒的风险,以及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减少吸烟和饮酒和亚高原老年人应该注意科学、规律地饮食等研究成果。
青海省体育科学研究所教授、高科院团队带头人马福海围绕高原训练现状与展望作了报告。他提出,由于高原环境缺氧和运动缺氧的双重刺激,机体变化复杂而深刻,加强高原不同海拔地区慢病患者运动与健康促进研究工作,构建运动疗法与健康管理模式,将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和健康高原建设中发挥重要的现实作用。
青海省体育科学研究所杜霞副研究员以高原运动与营养为主题,作了专题报告。她认为,低氧环境下的营养补充,除了运动锻炼,还应有精准合理的高原营养方案助力。同时,她就如何运用高原低氧环境对人体生理机能和运动能力产生的积极效应,探索高原低氧环境下不同人群运动方式及营养需求,提高机体对低氧适应和健康水平,发挥最佳运动能力水平等提出了具体见解。
本次会议围绕我省“生态文明建设高地”、产业“四地”战略,聚焦高原体育、体育教育、高原训练、高原脑科学、高原医学、运动健康、体育旅游等前沿研究领域,深入探讨高原运动与健康促进方面的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应用,为推动高原运动与健康研究领域的可持续发展出谋划策,将对我省高原体育强省建设、健康青海建设起到积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同时,会议也为我省广大体育工作者开拓了良好的学术交流平台,展示了我省以及我校和高科院在高原运动与健康促进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深入探讨和交流了高原运动与高原健康领域的研究现状、挑战与对策。会议的顺利举办,将有效促进我省高原运动与健康研究的理论发展与实践运用,拓宽了我校高原体育研究的学术交流渠道,支持了我校体育学科的发展,扩大了我校在跨学科研究领域的影响力。